《手机大脑》中有句话发人深省:“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,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。”现实中,不少人都体验过,工作学习时不自觉拿起手机,等回过神来,大量时间已经悄然流逝,再想专注于工作或学习,却发现难以集中精力。
五一假期,小宁去姑姑家玩,姑姑远在南宁的儿子带着妻女首次回老家。小宁发现嫂子和四岁的侄女趟在床上各自拿着手机在玩,侄女手机不离手,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,就连吃饭也得由父母喂食。小宁提醒姑姑别让孩子长时间玩手机,姑姑无奈称,不给手机就哭闹,孩子四岁多仍不用语言交流,有需要就用甩手乱喊表达,全家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她的需求。家人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确认生理方面没有问题,也排除了自闭症,但语言障碍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上幼儿园。如今,手机仿佛成了唯一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“安抚神器”,可这看似“省心”的方式,却让孩子错过了学习语言和初步社会化的黄金时期,正面临着“脑腐”的风险。
所谓“脑腐”,是指过度沉迷于低质量、碎片化的网络内容,进而导致精神和智力衰退。这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,从生理层面来看,它会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损伤。人类在五岁前,大脑神经发育处于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,六至十八岁,则是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。在这两个阶段,如果大脑长期只接受简单刺激,那些未得到充分刺激的脑区,会被身体视为“无用”而停止发育,最终严重损害孩子的智力发展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过度使用手机娱乐,会导致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减少,功能连接性降低,注意力难以集中、频繁焦虑烦躁、情绪低落易抑郁、情绪波动起伏大、社交场合易紧张不安,甚至出现轻度认知障碍,而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症及相关痴呆症的早期先兆。
展开剩余53%人们之所以容易沉迷刷手机,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原因:当面对压力时,大脑会倾向于寻求即时、高效且持续的快乐来缓解烦恼,然而在这个过程中,很容易陷入短暂快感的陷阱,久而久之,认知能力下降,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;无聊感也会促使人依赖网络的即时满足,从而对现实生活中需要耐心等待的快乐失去兴趣;长时间刷手机,大脑处于被动接收碎片信息的状态,无法进行深入思考,逐渐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变得疏离。
那么,为保持大脑活力,我们急需回归线下生活。第一步是打断,发觉玩手机陷入大脑的“自动驾驶”模式时,可以用立即起身轻捏虎口穴位的办法果断“刹车”,退出无休止刷新状态。这个动作比下达“不要再玩”的指令明确,且简单易行,执行压力小,容易立即起效。
其次,分清手机的正常使用和过度使用。查阅资料、与亲朋好友沟通、获取知识资讯等都是合理且有益的使用方式,不知不觉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无意义的内容,就需要引起警惕了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管理功能,为短视频平台等容易让人沉迷的应用程序设定每日使用时间上限,比如1小时,还可开启停用时段设置。
此外,为了锻炼大脑的专注力与深度思考能力,我们可多阅读长文章、书籍或者进行深度学习。在阅读或思考时,不妨将手机放在其他房间或抽屉,避免受到干扰。同时利用人类喜新厌旧的本能,积极尝试新事物、新活动,广泛尝试不同爱好,体验新事物带来的诸多快乐。
手机本身无过错,真正可惜的是,在沉迷手机的过程中,我们错过了生命中许多宝贵的当下。培养新的爱好,主动回归真实生活,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尽情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,去热爱充满烟火气的现实生活,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。
甘肃省妇联妇女维权公益热线12338(含法律咨询和心理支持),甘肃省应用心理协会提供专业心理服务。
发布于:北京市
